查看原文
其他

68页的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讲了六个字

2017-11-19 索非 数洞社媒

「 效率 沉浸 认同 

作者 | 索非

编辑 | 珲哥


最近,大家都在看一份调研了9万用户,长达68页的报告——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。



这份报告从用户、内容、技术、商业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,本质上讲了六个字:效率、沉浸、认同


效率

提高内容获取的效率——新闻聚合客户端、信息流、知识付费

根据报告数据,76.5%的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类网站/app,51%来自社交应用,电视占33.6%,而报纸杂志只有11.9%。

互联网、智能手机、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和超快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,相比传统媒体,移动客户端更便捷、高效、易得和无时空限制性,方寸屏幕的海量信息随时填充碎片化时间,得到一种充分利用时间的满足感。

而过半的社交应用率也意味着社交网络的媒体属性在增强,各种社交应用已不仅是沟通联络建立人际关系的工具,更成为获取包含新闻资讯内容在内的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,甚至可以说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化媒体。

对新闻产品功能的需求中新闻推送功能是用户最为看重的,占51.5%,极大体现了效率诉求。

在使用手机浏览器作为看新闻主要渠道的用户中,76.7%是由浏览器提供新闻推荐的信息流模式,而非目的性地主动搜索。

用户资讯阅读的弱目的性恰说明了舆论操作引导的空间很大,你看到的是有人想给你看到的。因此,加强理性判断、提高媒体素养是现代人的必备技能。同时,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新闻报道中标题党越来越多。对于内容提供者来说,如此才能在海量信息流中跳出抓住用户眼球。

但报告数据显示,一线城市用户对标题党的兴趣要远小于三四线城市,39.9%更偏好准确凝练的传统式标题,而三四线城市用户中34.5%对励志鸡汤式标题偏爱度最高。悬念式标题整体上超过60%的用户会选择打开,但吸引力和学历高低成负相关。

知识付费是被称作2017年的一个风口。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背景下人人充满学习焦虑,为了满足用户提高获取知识效率的需求,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提供起知识筛选压缩投喂的服务,如在行、得到、喜马拉雅FM、红豆live、十点读书等等。根据报告数据,有16.2%的用户有为知识性内容付过费。

虽然知识付费尚未普及,但市场已然形成。不过类似于30分钟读完一本书,五节课教会你月薪30000的运营方法,得到的究竟是知识还是只是知道呢。

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——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写作、人机协同

2016年腾讯媒体论坛的主题是“智媒元年”。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不少媒体自媒体发布过“人工智能来了,记者/编辑将失业......”的类似文章。

里约奥运会期间,今日头条的 AI 小记者Xiaomingbot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,实时撰写新闻稿件,以跟电视直播几乎同时的速度发布,一共完成了四百多篇包含各种项目类型的赛事稿件。

腾讯机器人写作工具Dreamwriter2015年9月10日以一篇《8月CPI涨2% 创12个月新高》的财经新闻出道。根据第一财经对腾讯项目副总监刘康的采访报道,“DreamWriter目前财经+科技应用的发稿量超过2000篇/天,体育稿量500篇/天,包括每天行情报盘、上市公司公告精要报道,以及体育赛事每轮每场的消息。”

就连主流国媒新华社也推出了写作机器人“快笔小新” ,为新华社体育部门,经济信息部门和《中国证券报》工作,负责中英文双语的体育新闻以及金融报道。

不过,机器人写作真的能取代人吗?

目前国内的AI写作几乎都在财经、体育领域,也就是以使用数据为主的新闻。机器人写作可以解决时效性、精准性的内容,但深度、独特、有弹性和想象力的内容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靠人的创造力。人工智能解放了优秀记者的生产力而不是取代,通过人机协同可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。但在标准化结构化之外,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亦是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弊端。

提高内容传播的效率——多元化资讯来源、自媒体内容精品化

众媒时代,人人都是媒体。传播不再是单向、集中、自上而下。渠道变得多元,信源也更加丰富,随时有零散的热点爆发,传播路径相当广泛,受众更多覆盖范围更广。近几年来自媒体kol呈井喷趋势,不过伴随的问题是,随着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内容创作者下场,自媒体质量堪忧。和去年相比,自媒体账号的阅读量、打开率下滑。根据报告显示,2017年超过三分之二用户关注的自媒体账号数量不再增加。75.4%的高学历用户对自媒体内容质量表达明确担忧。相比兴趣和娱乐类的快感,用户对内容价值的诉求又开始回归。优质内容稀缺,大量低俗、浅薄、二次转载的内容让用户提不起兴趣,而较难获得的有深度的独家内容、事件信息报道全面的内容则可以形成显著差异化竞争。

另一个问题是,大多自媒体没有传统专业媒体的现场能力和一手信源,转载消息和发布评论缺少对事实真实性的考察,只一味带动情绪和立场,追求流量和眼球效应。缺少了权威信用背书,新闻可信度大打折扣。75.3%的用户表示看到过新闻反转,感到惊诧。

提高内容筛选到达的效率——大数据、推荐算法

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不在讲大数据和算法。以今日头条为代表,基于用户浏览行为的数据挖掘推荐引擎,推测用户需求,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实现精准分发。对用户来说提高了内容筛选的效率,而对媒体则是提高了内容到达的效率。不过一个潜在问题是,偶然性和用户尚未表现的行为。

报告显示,不感兴趣的内容超过半数的新闻推荐渠道里算法推荐占44.5%。少于编辑推荐52.8%和社交网络推荐的55.8%。虽然已超过其他两种渠道,但和真正的用户需求间还是存在较大偏差。且与商品购买不同,用户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未必是单一明确的,算法推荐的尽头是“信息茧房”,用户接收的信息面变得固化、狭窄。根据用户喜好提供个性化内容是趋势,但要提防想当然的“被个性化”。

沉浸

身临其境感——新闻的临场化、VR/AR

在过去一年里不少新闻资讯类app都加入了直播功能 。根据报告,41.5%的网民表示现场拍摄视频素材会让他们相信新闻的真实性。

2017 年两会期间,新浪新闻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百度新闻等多新闻媒体和网站采用了 VR 技术进行报道。

新闻的临场化和科技运用不无为了增加用户沉浸感。而沉浸可以有效延长用户对内容的停留时间。

尽可能占据用户注意力——全媒体形态、视频化能力

根据报告,中国网民资讯视频消费的渗透率高达61.8%。42.3%的用户经常在新闻网站/app观看资讯视频。

2016年底横空出世的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在过去一年完成了1.67亿元Pre-A轮融资,投资方是人民网基金。

今日头条对短视频行业的布局已经从国内到海外。2017年2月,全资收购了美国短视频公司 Flipagram,11月收购美国短视频app榜单排名第三的musical.ly。

未来新媒体发展考验各个媒体平台的视频化能力。全媒形态、视频化资讯可以充分调动多感官,尽可能占据用户注意力,让用户更加专注在你的信息上。

认同

根据报告,71.9%的用户会在阅读新闻资讯时浏览新闻评论,其目的主要是判断新闻对错和价值。在看他人转发的新闻资讯时,65.1%的用户更愿意打开有相同兴趣或品位用户转发的内容。

个人的信息判断能力是有限的,人们更愿意跟随群体来为自己的个体决策增强信心,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。孤独感要认同来打破,集体荣誉感靠认同来加强。兴趣标签提供认同连接,可能产生某种认同的用户形成族群。使用群体语言获取认同、参与群体行为展示认同。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社群经济,强调独特的语言风格、内容调性和slogan还是通过增强互动性参与感,核心都是提供用户认同从而实现心理唤起,为情绪认同、价值认同、身份认同买单。

其他

资讯边界的延伸

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,知识科普类、评论观察类内容也被54.2%和53.8%的网民认为属于新闻资讯范畴。除了客观事实,这是一个知识和观点的时代。

消费场景的转换

和我们想象中利用外出、通勤时间碎片化阅读不同,数据显示接近60%的用户通常在家庭场景下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,在床上的比例最高,占57.2%,其次是客厅等活动领域。新媒体如何与电视争夺家庭场景,需要内容创新。

被低估的音频市场

调研显示超过70%的人在过去一年听过音频内容,虽然占据的消费时长不高。当传统的广播电台逐渐淡出大众视野,以新闻、娱乐、情感和有声图书为主的互联网+音频内容仍有较大作为空间。

参考文献:

1.《2017新闻类app大数据报告:今日头条与腾讯新闻双雄争霸》

http://www.askci.com/news/chanye/20170331/09375394737.shtml

2. 企鹅智酷 《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:通向媒体新星球的未来地图》哦


△封图来源:nroboo.com


推荐阅读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